TOP
浅谈新趋势下,你应该知道的高企认定注意事项
      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可能漫长而危险的疫情,这样的危机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国的高企认定也在经历一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审查,这样的严审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很可能影响下一个十年。
      从目前的趋势看,高企认定无需增加申报条件,只要在现有规则基础上加强把控,就会导致大量企业的申报出现失败。因此,新申请企业连同复审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审核机制,高企对首次申请的企业将提高门槛,以往比较温柔的高企复审,未来也会让一部分企业掉队。
高企的成败,从一开始定的研发项目就能初见端倪
      有人问,研发费审查不重要吗?研发费是相对可调的,只要规则不变,就不容易成为严审的关键。换句话说,大量企业的研发费都以人员工资为主,只要评审环节中不限制人员工资在研发费中的比例,让研发费匹配高企的申报要求并不难。
      研发项目的审查,则存在很大弹性,有探讨价值。单看文字,高企认定在这一方面的要求如下:知识产权门槛,1件发明专利,或6件软著,或6件实用新型;研发项目门槛,平均每年5项以上成果转化,如果三年就是15项以上研发项目。
      既然如此,研发项目是不是必须有专利支撑?表面上无所谓,实际上很重要。
      表面上,专利并不是研发项目的必然结果,有的研发项目只要具备阶段性成果即可。这种研发,属于研发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项目,存在费用投入,但还未应用到产品中。例如,某公司研发一种新技术,产生了费用,先进性也没问题,可以算高企认可的研发项目。至于成果如何,是否被市场接受,有无申请专利,表面看来并不会影响研发项目的设立。
       但实际上,企业想在评审中拿高分,研发项目非常需要专利的支持。
      从高企评审的角度看,不带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更像是在说明研发费的使用情况,只有带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才能真正证明产品的先进性。换句话说,研发项目并非直接与高新技术相对应,而是通过知识产权的作为媒介,才与高新技术产生联系。要说明一个产品是否技术先进,仅凭阶段性成果的证明力是不够的,知识产权才是更直接的证据。
      因此,如果科技成果没有知识产权,而是单纯的近三年研发项目,附带几个创新点,其实是很单薄的,能不能被认可要画一个很大的问号。
大多企业的专利申请和高企申报,无法形成系统合力
      一方面,大多企业的研发管理尚不够成熟,没有形成规范的研发过程;另一方面,大多企业的专利申请和高企申报,是相互割裂的。
      规范的过程是:先有可行性研究和立项材料,再进行实际成果的研发。
      但更常见的是:研发完成了,专利申请了,半年后发现高企需要立项材料。
      这将引发一个问题——企业的初始研发立项材料几乎为空白,有的只是研发成果,以及与研发成果不那么匹配的专利。为了申报高企,企业要根据研发成果重新编写立项材料,使得专利与研发项目的对应出现困难。
       这种困难导致的结果可能是:A1、A2、A3这三个名称相似的研发项目,分别对应着B、C、D三个方向各异的知识产权。其中,A1、A2、A3更像是专利B的三个不同应用方向,而C、D与A2、A3几乎毫无关系。
       该情况下,不仅研发项目受到质疑,企业的研发费用也会有很多的交集空间,至少专家很可能认为企业的技术重复了,因为这属于强行设立研发项目分配研发经费。
未来高企严审的两个方向,将会给企业申请带来压力
      第一,研发项目的真实性与技术性;
      第二,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的有效性。
      如何看待上述两点:
      第一点:研发项目的真实性与技术性
      高企认定中,普遍存在实际研发方向少,申报材料中研发项目多的情况,换句话说,RD01、RD02、RD03常常是同一个研发项目。
      既然是同一个项目,就存在真实性、技术性两大问题。申报材料中“关键技术”和“创新点”的撰写,将成为严审环节。若把一个研发项目拆成三个,项目的真实性会面临巨大考验;如果因没有专利的支撑再被认为先进性不足,多个研发项目被作为无效处理,高企的申报将凶多吉少。
      第二点: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的有效性
      另一个审查的关键,是对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的审查。目前来说,这点审查是最需要提前规划的,也是企业最不想丢分的一个部分。从广东省的高企系统看,每一个科技成果都要填写对应的研发项目与知识产权,而且不得重复,这已经与原本的高企规则有了很大区别,也预示着知识产权在评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述变化的原因在于,单纯从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来看,证明材料本身存在操作空间,可信度不高。除了发票和销售合同之外,目前还没有比知识产权更能说明项目研发过的证据。对评审专家而言,知识产权是难得的,可以信赖的证明材料。
小  结
       因此对企业而言,选择更加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将成为高企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高企获得高分的理想状态是,成果转化与研发项目相对应,研发项目与知识产权相对应。这种趋势,对企业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作者:赵烁,华夏泰和项目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