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华泰·视点|企业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
       前段时间,听朋友讲起一个客户的事情:一家做开关的公司,他们的研发人员发现翘板开关内部会被产生的电火花(拉弧)烧黑,但不清楚产生拉弧的位置在哪里,好在有业界先进的实验室,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翘板开关的多次关断和闭合状态,发现出现拉弧的原因开关切换时翘板在支撑件上会窜动,从而产生电火花。问题找到后,他们就研发了各种方式,限制翘板在支撑件上的移动,并在2018年就这些方案申请了专利。2020年,收到了审查意见,审查员提出了三件对比文件,这些对比文件公开了他们的方案。最早的一件是45年前1973年美国申请的专利,第二件是16年前2002年日本申请的专利,第三件是2013年在国内申请的专利。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公司的老板,看到这些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所谓的自主创新还没有脱开几十年前的技术,那么公司的研发投入究竟花在了什么上面,到底值不值?如果你是研发人员,你心里又是什么感觉呢?沾沾自喜的自以为的创新结果发现几十年前别人就已经申请了专利,是不是要被自己气得吐血?
      所以说埋头做研发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必须熟悉和掌握核心专利技能,避免浪费企业来之不易的研发投入,并使企业和产品远离风险。
      那么研发过程从研发立项的背景分析、市场调查开始,一直到研发设计中各种设计方案的假定和设计,直至研发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有哪些和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呢?
如何利用无权专利
      众所周知,专利权是具有地域性由公权力机构授予专利权人的在一定期限内的专有权。这里,利用无权的专利是指利用已经公开但不具有专有权的专利,包括未取得专利权以及专利失效。未取得专利权是指专利公开后未取得专利权,常见的有放弃专利申请,被驳回放弃复审,未缴纳授权登记费等。专利失效是指已经取得专利权但由于出现法定的情形而导致的专利权丧失,包括:专利权期限届满,被全部宣告无效,未缴纳年费等。
      无权的专利既然已经公开,那么可以通过公开渠道检索到专利全文信息。在新项目展开前期,可以梳理一批无权的专利,一般认为,利用无权的专利不具有侵犯这些专利权的风险。
      95%的前沿技术信息通过专利文件公开,在做研发立项报告或者项目设计时,参考或引用这些不具有专利权的专利文件。一方面可以了解专利文件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发,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侧面去分析为什么专利申请人没有取得专利权,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是因为专利申请不满足专利三性被驳回?审查员驳回中引证的又是哪些专利?又例如,分析为什么专利权人的专利取得授权后失效,是专利权人主动放弃,未缴年费,还是被无效了?进一步地分析,专利权人为什么放弃,专利被谁无效了。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到与专利记载的技术方案相关的更多信息,得到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抽丝剥茧,可能会找出一些研发的陷阱,尽量避免在研发过程中重复前人犯的错。
       当然,利用无权的专利,仅代表着不具有侵犯这些专利权的风险,却不代表着零风险。因此,确定要利用某份无权的专利文件中记载的技术方案时,还需要做更多维度的思量。
      需进一步考虑到其是否具有同族专利,其同族专利是否在某些国家/地区仍具有专利权,研发的产品在制造、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是否仍存有侵权的风险。
      另外,即便是专利处于无权的状态,也需要进一步的考虑是否有侵犯其他知识产权的可能。例如,一个外观设计专利处于无权状态,但可能同时还享有作品著作权处于有效状态。
如何利用有效专利--开展规避设计
      有效的专利权具有一定的保护范围,即公权力机构授予的权利限定于专利授权文本中的权利要求书,一般,权利要求书由多个技术特征组成,最大保护范围的独立权利要求包括多个必要技术特征。而如何利用这些有效的专利,为研发提供有用的信息呢?
      根据专利侵权判定的全面覆盖和等同原则,只要有一个必要技术特征不同或者减少,即不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也即不侵权。按照这个思路,在研发设计时,通过检索大量的专利、进行技术分析,可以得出专利的技术路径,从而进行规避设计。规避设计的方法有很多,可参考研发的TRIZ理论进行多维度的假定和设计。另一方面,在不断的假定中提供了创新的源泉,可以从中探索该技术或者该产品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
      更多的,规避设计中假定的技术方案,有些技术方案可能因为人员、成本、工艺等各方面的考虑未能在实际研发过程中被采纳,但是也有必要考虑是否需要将放弃的技术方案申请专利保护,即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获得授权,但是作为一个公开的专利申请,其记载的技术方案已属于公知技术,其他人也无法取得该技术方案的专利权,于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如何进行专利保护--专利布局
       研发的技术方案确定之后,重要的一步是将研发的成果布局专利,进行专利组合申请,形成专利壁垒。常见的布局是从确定的研发项目出发,将研发项目分解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设定不同的技术分支,可能有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等,然后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利技术方案的布局,目的是对研发的成果进行多维度的技术保护。
      然后进一步结合市场的情况,采用更多的申请方式的布局,例如是否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是否需要进行不同地域的布局,是否需要PCT,是否需要在境外申请专利。
      另外,还需要考虑申请的策略,主要考虑因素是时间、流程,是否分批次申请,是否需要走快速审查的流程。
      再次,将布局的专利形成T-F矩阵图(技术-功效矩阵图),找出专利布局的位置,与竞争对手或者行业巨头们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专利布局后的优劣势,是否可能发生授权许可、诉讼;若未能与竞争对手进行对抗的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专利许可、受让等。
      另一理想状态下的专利布局,是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前面规避设计中,将可能会被他人使用的技术方案也布局专利申请。最理想的是抢占对手之前,将他们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全部布局专利申请,让对手无路可走,从而获得制衡对手的筹码,取得商业竞争的优势地位。


本文作者:谭娅
专利代理人、贯标内审员、首席法务官认证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境外商标/专利确权专家、现任华夏泰和项目经理
研究方向:九年知识产权专业从业经历。擅长涉外知识产权事务、专利布局分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服务客户:从业至今服务多家知名品牌客户,包括华星光电、腾讯、中兴、TCL、美的、欣旺达、中兴力维、亚派光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