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知识产权文化自觉”看,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未来之路
      2010年,国家指出当时全国的知识产权水平和拥有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是制定了十年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下称“旧纲要”),希望五年后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十年后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能够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而今距离“旧纲要”的发布已经过去将近十三年,从现在的2021-2035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下称“新纲要”)看来,旧纲要的十年规划应该说预期基本实现,这可以从前后两个纲要的区别中窥见一二。深刻理解前后战略的变化,有助于企业和从事知识产权领域工作的我们看清国家当下的知识产权建设情况,以便于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参考国家的建设方向,更是有利于我们聚焦在正确的前进方向上。
      解读战略纲要,首先看高频词的演变。旧纲要中反复提及的“知识产权拥有量”,在新纲要中仅是战略背景的一个注脚,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产权文化自觉”。要理解该词的深意,应回看旧纲要是如何看待。旧纲要中也有提及知识产权文化,甚至将培育文化作为战略重点之一。然而,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知识产权拥有量尚且不够支撑的当时,谈知识产权文化实在有些空中楼阁,因此旧纲要中虽然将培育文化作为战略重点,但着墨甚少也情有可原。而新纲要中将文化设为高频词,此即说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问题已初步解决。这从公开数据上也能得到支持,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的专利申请大国。
      这一前后变化的另一显性特征,则是国家政策扶持的大转向。结合各地知识产权补贴政策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到,鼓励知识产权资产建设的基础补贴政策快速退坡,而强调知识产权资产优化的政策正在陆续出炉且有增长趋势。这一变化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影响是深刻的,同时对企业也是一种警示。
      在过去,企业对于知识产权资产建设的积极态度较多地源于政策激励而非自驱力,然而社会总体的量变引起质变,当知识产权保有量越来越多并逐渐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时,企业逐渐感受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如今,国家正从政策方面,引导企业关注知识产权资产的有益性与实用性。知识产权服务业总体上对知识产权资产建设的重要性的认知是足够的,但知识产权资产优化这一方面,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总体经验明显不足,常规代理业务形式的局限性也愈加突出。
      回头看 “知识产权文化自觉”的建设,这在新纲要中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五年内目标甚至有明确指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到2035,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届时,知识产权资产建设是社会普遍共识,不需要政策扶持,不需要外界刺激,企业天然具备知识产权资产建设的自驱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本质上预示着知识产权在未来市场活动中将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知识产权不仅作为实现商业目标的手段,甚至是商业目标本身。
      国家的这一战略转变,对于企业有非常明显的指导意义,当知识产权资产建设工作走到成熟阶段,则应关注知识产权资产优化,从而最终实现对知识产权资产的运用。企业应该向内审视自己,如今处在上述哪个阶段,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横向对比其他友商又如何,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以更高远的目光去考量与决策,同时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去支撑战略的落地。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构建知识产权团队缺乏专业指导,陷入缺乏专业、需要专业的矛盾中,从而需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并承担风险。而当目光转向外部寻求专业团队支撑时,则会发现这是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又一个巨大挑战。如前文所述,虽然常规代理业务在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建设阶段工作中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但传统代理服务尚不足以在资产优化和资产运用中给予企业足够的专业支撑。
      国家自然没有忽略此问题。无论是新、旧纲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均是国家对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总结,都放在了开篇提纲挈领的位置。不同的是,新纲要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新纲要的开篇原文:为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纲要。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服务已被提升到最重要的地位,且预期很高。对于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投向大数据与互联网+,对于知识产权服务业,要求具备极强的跨界能力,尤其是金融跨界服务能力。
      这种对于服务的高要求和预期,正是揭示了知识产权资产优化和运用所需要的专业支撑到底是什么,这对服务机构是一盏明灯,国家已经指导了方向,如何适应与跟上新形势是知识产权服务业当下必须思考的主题。此外,国家第一次在纲要中提及外所,鼓励高水平外国机构来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这迫使国内知识产权服务业必须尽快思考并切实地调整方向,否则很容易淹没在新形势的冲击下。这对知识产权服务业是刻不容缓的,对企业也是如此。从旧纲要可以看到,国家对预期实现的把控力是非常强的,这表示新形势下企业也必须走向知识产权资产优化与运用,一旦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这种来自于法律与技术的双重竞争优势,需要牺牲更大的代价去追赶。所以企业也必须重新考量与服务机构的合作关系。如前文所言,内部构建专业IP团队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困难的,当前更多的企业IP团队仅是承担知识产权资产建设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当下寻求外部专业支撑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因此,这是一种双向的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双向的动力。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做出了转变,服务形态开始从传统的基础代理和政府项目申报,向综合咨询形态发展。知识产权综合咨询服务以一体化、综合化思维,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提供多维度的综合分析及战略布局。
      提到知识产权,很多人会想到知识产权保护,围绕专利、商标、版权的申请、侵权来做工作。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该从经营维度来做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的事务只是其中的模块;服务机构应针对创新型企业的实际,设计综合解决方案并落地执行,从被动化为主动,一方面帮助企业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并形成最优的商业价值组合;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控制各类侵权、合同违约、劳动关系、治理架构和各类商事活动中的风险。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维度:以知识产权布局思维建立高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组合;以企业经营角度组合知识产权竞争工具,以强化品牌、提升形象、打击对手、控制上下游:以合规治理思维建立有成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包括侵权、违约、劳动用工和公司治理等各类型法律风险;二是全方位:树立全类别一体化思维,综合统筹考察各种知识产权工具,有效提升业务质量的同时,避免片面追求数量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漏洞短板;三是全程化:即遵循 PDCA 循环一计划 (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处理(aclion ),以质量管理的路径,不断改善提升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商业价值。
      知识产权服务业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转型和转变是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上述服务模式符合国家的战略转向,即从知识产权大国向强国转变。这种服务模式就是布局高价值的知识产权,使创新型的企业真正地从商业竞争中获得知识产权的收益,真正感受到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中的价值,进而使得国家的知识产权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推动实现知识产权强国。